
俗话说:安居乐业。
这句话道出了安适的居住环境对于人们建功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居住与吃、穿有着相同的本质,都是人类本能文化的反映和体现。大约在一万年以前,华夏民族就已经形成了由“穴”发展而来的、以黄河流域为代表的原始窝棚建筑和由“巢”发展而来的、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原始干栏建筑。在近万年所形成的民居习俗中,包含着庞大的传统文化观念体系,能够鲜明地显示出中国传统社会生活文化的独特性,并强烈地影响着居于其中的人的意识行为,乃至社会组织结构。在古代,民居都是老百姓自己修建的建筑,这些建筑在理念上“天人合一”,在样式上大体相近,在使用上聚族而居,是民间传统文化一处栖居的温床。在古代中国建筑史上,无论民族多么繁杂且地域多么辽阔,因地制宜是民居建筑最大的人文特点。从地区性的自然环境来看,民间大致形成了六种建筑类型。即北方民居建筑类型、游牧民族民居建筑类型、江南民居建筑类型、中南民居建筑类型、西南民居建筑类型和岭南民居建筑类型。各种类型的建筑都与特定地区的生活要求和传统习俗紧密关联,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居住文化特色。本节仅拾取北方民居建筑类型,从建筑形式、民居陈设以及居住中的文化心理这三个方面,对民间居住文化做一此点滴介绍。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这句话道出了中国人对居家的那份情有独钟。
民居建筑是人们获得生存空间和安全与舒适生活条件的一个物化形态,参与民居构筑的成分有自然生态、社会环境、经济条件、文化心理、生活习俗等诸多因素,它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民居建筑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在满足人们对“住”的物质需求前提下,也在“家”的概念上给予人们莫大的精神慰藉。
北方地区包括北京、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湖北、安徽、青海、内蒙古、东北的一部分地区,这些地区的民居建筑都属于北方建筑体系,其中以北京、山两、山东、河南、陕西等地的民居较具有代表性,且以四合院、三合院的形制最为广泛。当然,四合院也是中国最具典型性的民居建筑,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也广泛流行。因为这种形制能够比较充分地体现中国传统的“礼制”精神和伦理观念。 ,
四合院建筑的第一个特点是院落四面均有墙壁,仅有大门与外面相通。第二个特点是四合院的大门一般不开在中轴线上,而多置于东南角。第1个特点是建造房间讲究阳数,即单数,有三间一座、五问一座、七间一座。第四个特点是按南北中轴线分布房屋,以北面正中那间堂屋为轴心,向左右延展房间,构成三间一座、五问一座等的建筑布局。坐落在轴心上的堂屋不住人,是家庭会客、举行各种礼仪活动的场所。在堂屋左右的房间是正房,为长辈居住,分列在东西两侧的房屋叫厢房,为晚辈居住。正房左右两侧附设耳房,做厨、厕之用。建筑形制是正房高于侧房。第五个特点是受“礼制”约束,屋顶用灰青色,墙面用灰或灰白色,仅有大门、窗户几处施以彩色。一般情况下,普通人家盖浅房窄院,房间的宽度一般为九尺、九尺五寸、一丈;富裕人家建深宅大院,可在中轴线上向纵深发展为二进院、三进院;穷苦人家就只能是搭建三问茅草屋艰难度日了。富裕人家在四合院的建筑装饰上也是很下工夫的:门墩界石、大门二门门楣、门内正面影壁墙、山墙边缘、屋脊、墀头等处都用石雕或砖雕进行装饰;院内四周有回廊环绕;屋内门、窗、隔扇、罩栏等处用木雕吉祥纹样加以美化;庭院内种植花木、陈设盆景等等,使一座封闭的院落雅致而又不失生机盎然。
窑洞式建筑也是北方地区分布较为广泛的一种民居形式,以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黄土丘陵地区最为普遍。窑洞民居主要有三种建筑形式:一种是靠崖窑,也叫明窑。这种窑洞是选择天然崖壁或岭的断面,向壁面土层纵深处掏挖横穴,并在洞窑内部加砌砖石拱券,外窑口处再修砌“窑脸”护壁,一座窑洞就建成了。这种明窑可以数窑相连,还可以在窑外建房修院,院落亦为四合院布局,叫做靠崖窑院。另一种是地坑窑院,也叫暗窑。这种窑洞是在平坦的黄土塬上往下挖出一个长宽三四丈、深约三丈的方形土坑,造成四壁人工崖面的院坑。然后再在院坑四个壁面上纵深掏挖横穴,内部也加砌砖石拱券,外窑口也修砌“窑脸”护壁。这种暗窑可以独门独户居住,也能数家同院,还可以几个地坑院打隧道使数坑相连,住上数十户人家。还有一种是锢窑。这种窑不是从土层中挖出来的,而是全靠人工在地面上垒起来的,是用砖石或土坯在地面上建造的一层或两层拱券式房屋。因不用梁檩椽等木材,外部没有屋盖,内部和窑洞一样,所以叫做锢窑。锢窑可以数间一座,也可以数座锢窑围成一个四合院,叫做锢窑院。不论哪种窑}同式建筑,只要养护得当,可以使用上百年不垮不坏。
另外,在北方的乡村中,普通民居建筑均采取就地取材的方法,即实用又省工本。取坐北朝南的朝向,取阳数以三间为基础,取四合院、三合院、二合院的形制,墙壁厚实,装饰较少,因为材料的变化而形成各地区的民居建筑特色。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这句话道出了中国人对规矩的倚仗心理。
汉族地区的民居陈设比较讲究规矩,什么物品该置于何处、何处应该置放什么物品,都有一定的规矩,甚至是走廊上放个农具都得注意其形状与放置的方位。民问居住环境的陈设和用于这种陈设方式的各类物品,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民间传统文化的求吉特征。同时,用于陈设的各类物品,也是民间美术的工艺手法、题材观念与审美品格的具体展现。各种各样的家具以及室内装饰物品,是构成居住陈设方式的主要元素,而居住陈设方式则构成了居住的文化氛围,并在日常生活中颐养着人们的审美习俗和文化心理。
在民间,无论城镇还是乡村,室内陈设的中心部位均在堂屋,即正房正中间的堂屋,也叫明问。因为,在采光方面堂屋多设全敞式的多扇大门或大窗采光,而两侧的正房则以齐胸的棂格窗采光,所以,在总体上较明显地呈现出“明堂暗屋”的格局。堂屋是整个住宅的中心,除了不住人以外,家庭议事、祭神祀祖、婚丧礼仪、寿诞庆典等活动都在堂屋举行,集多种功能于一身,其室内形成了一套程式化的陈设模式:对着堂屋大门,靠后墙正中放置一个约六尺长、一尺半宽、比桌子稍高的条几,不能放偏。条几正中之前放置一张大方桌,桌子左右两边各摆放一把太师椅或圈椅。这一几一桌双椅是一套固定的模式。此外,再沿左右两侧墙壁放置数把椅子,在门内的一侧墙边放置衣架和脸盆架等。条几中央摆放有“天地君亲师”的神位及祭祀用的香炉。天地为自然之神灵;君为国家最高统治者;亲为父母祖宗;师为敬师如父母(古代中国有“一日之师终身为父”的传统理念)。中央的两边放有瓷器、花瓶、笔筒墨盒之类,代表着“耕读人家”、“进出平安”、“平安福贵”等吉祥寓意。富裕人家还会在条几两头配置两个小巧玲珑的几柜,放些钥匙、药品、图章之类的小东西。条几上方的墙面正中悬挂着中堂画,两边配有对联。画和对联的题材都含有迎福纳吉的美好寓意。左右两侧墙上悬挂四扇屏画轴,题材依主人兴趣而定。方桌上一般只摆放茶具。这套堂屋的陈设模式在汉族地区广泛流行,即便是贫寒人家购置不起这套木制家具,也要用土坯垒起一条泥条几,前面放一张桌子,以示不违背风俗。堂屋的陈设融会民族文化精神于普通家庭生之中,是一问被神圣化了的厅堂,也是一块增强亲缘内聚力的磁场。
卧房的陈设与堂屋不同,其总体布局多以幽静、隐秘而自在的方式为特点。床是卧房里最主要的摆设,还配有衣柜、箱子等家具。根据各家经济状况有繁有简。民间的床形式多样,有竹床、木床、火炕等。其中以木床的造型花样品种为最多,工艺制作也是最精良的。但无论什么样的床,在民问都流行着“床不离七”的风俗,即长宽高的尺寸中不能没有七这个数字。如长五尺七、宽二尺七或三尺七,高一尺七等,意取“七”与“妻”的谐音“床不离妻”。有妻人生才有伴侣,才有家的温暖与兴旺。在各地,关于床头的摆放朝向有不尽相同的风俗,也有一些因忌讳而导致的共同原则。究其原因,多数是为了有利健康和便利采光,同时也表现出人们避害祈祥的心理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