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以学习者为核心的儿童艺术教
以学习者为核心的儿童艺术教育观 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
来源:未知作者:sems发布时间: 2012-09-15 09:17【字号:大 中 小】点击: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 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期盼已久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O11版)》 (以下简称《标准》)于2012年1月正式颁布,将于2012年9月新学年开始正式实施。面对《标准》的实s,全国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和一线中小学美术教师又该如何积极行动呢?笔者就近期学习《标准》的几点感悟与广大同行探讨交流,以求抛砖引玉.共同关注大家为之努力的事业。
一、勤学。首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文共35页的《标准》要反复研读。如我校为加强教师学习力度,分发《标准》.教师人手一册,以集体组织学科教研组或教师个人自学的形式进行学习、交流,还开展了青年教师课程标准知识理论测试,强化教师理论知识的巩固。其次.要关注专业报刊和相关专家对《标准》解读。如《基础教育课程》 (201 2年第21期)、 《中国美术教育》 (2012年第2期)、 《中国教育报》 (2012年3月29日)等报刊发表或报道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组、尹少淳教授的《美术课程标准修订概要》、 《解读美术新课标:以调整充实和完善为主》、 《美术课程标准修订后的变化》等文章,要加以深刻体会。再次,要关注有关重要美术教育网站的相关信息,如各省教育厅教研室学科教研员的《标准》解读。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网站刊载了冷莹老师以省美术教研员的视角.从明确课程性质、突出学科特点,搭建清晰的课程目标与内容的递进结构,全面梳理课程内
容、明确评价要点,突出强调课程开设的基本要求与保障等四方面对《标准》进行的解读,帮助基层一线美术教师理解、掌握《标准》概要。
二、善思。要善于思考和反思学习《标准》的内容,梳理要点。笔者认为《标准》是一个总体性的纲领文件,和旧版试验稿比较, 《标准》方向更明确、文本更精练、内容更具体、表述更理性。 《标准》修订遵循的整体思路是:1保持原有的基本理念和学习领域,以调整、充实和完善为主,不进行大的改动;2.以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教学实际工作作为修订工作的起点:3追求国际水平与体现中国特色相结合;4 力争美术本体与教育功能相平衡;5.以科学理性的态度进行文本表述;6.追求文本精致,突出可理解¨生。
尹少淳教授将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概括为“一以贯之”和“与时俱进”。 《标准》由前言、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四大部分构成,其美术课程设计全面渗透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注重社会主义思想价值观的养成及公民素养的提升。在课程内容表述方面, 《标准》持以美术学习活动划分学习领域,加强综合性和探索性,同时《标准》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分学段设计美术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修订后的《标准》在保持基本规定的同时,也尽量给予美术教师教学更大的自主空间,以求兼顾不同地区和教学条件下美术教学的开展。
在这些变化中,最令人关注的是对课程性质的表述和课程表述结构的变化。 《标准》在美术课程性质的表述上增加了一段限定语: “以对视觉形象的感受、理解和创造为特征。”这使美术课程独有的性质和特征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强调,还原了美术课程应有的面貌。
《标准》还对一些应知应会的知识和技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采用了一些“强化”和“量化”的方式。如将
“评价建议”改为“评价要点”,这种改变意味着力度上的一种增强。在“评价要点”中,尽可能运用量化和具有量化意味的限定词,如“辨别1 2种以上的颜色”, “知道3种或3种以上制作的方法,了解工艺制作的过程”, “知道单独纹样的设计方法和应用”, “能说出至少6位重要美术家(中外各3位)及其代表作品”等等。
教师是教学课程实施的“前锋”、 “士兵”,课标修订稿秉持的理念、设定的内容、倡导的方法有赖于基层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首先,在实践中,笔者建议广大教师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将美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放在文化的背景中和生活情景中,梳理出可以跟进的思路,确定下一步重点进行实践研究的方向。其次,我们要关注学生学习兴趣、能力的培养,尽可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和发现自己的不足,让每一位学生学有所获。再次,我们要立足本土,因地制宜,勇于创新,不断创造适合当地美术教学条件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行动。就是实践,依据思考制订实践“路线图”。笔者认为,区域推进美术课程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沿海、内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不平衡,教育行政(研究)部门、基层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和美术教师实际教学能力水平亦存在不平衡,新任美术教师、年轻教师、骨干教师、名教师、研究型(专家)教师等对美术课程教学都有不同的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观性较强,实践教学过程的效果也不尽相同。要做到科学、合理地规划出教师个人或教研组每学期(或每学年)的研究课题,因地、因人、有步骤、分阶段进行实践与探索。笔者建议
如下:
1.执行能力:基层美术教师要强化课程教学能力。
《标准》在拓展校外美术教学资源方面,提出教师应广泛利用美术馆、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艺术作坊、动植物园、公园、游乐场、商店、社区、村庄等校外的课程资源;利用网络、节庆、纪念日、人类文化遗存等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在实际教学中,能力强的骨干年轻教师往往适应时代发展变化, (数码)摄像、照相、多媒体设备、网站建设、各类自制教具等操控自如、得心应手:参加各类教育部门组织的教材编写、基本功、优质课、课件制作、论文等竞赛积极性高,优势多,屡有斩获。笔者建议各类教师培训机构开设与《标准》相配套的各类能力培训,提高美术教师基本的综合素质。
2.教学建议:处理好《标准》、教材与实际教学的关系。
有些教师拿到新《标准》、教材后,过度依赖《标准》、教材,机械地用教材教学生,失去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标准》在第一部分前言“课程设计思路”中就作了明确要求: “美术课程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点,……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美术课程提出一些具体的学习活动建议,……不同地区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和采纳这些学习活动建议,也可以向学生提出其它学习活动建议,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灵活,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笔者认为在《标准》实施、新教材进校后,一线美术教师可先通览小学
《或初中)全套教材,再进行教学准备.做到理念更新.心中有《标准》,美术课该怎样上还是照常进行,切不可手拿《标准》、教材,教学没了思路。学校日常的美术教学、研究、课外辅导工作、美术特色课程(或教学活动)资源开发还应正常开展。
3。课程资源:“羡慕”不“盲目”、警惕“泥、石”流现象。许多基层校长、美术教师在外出学习考察参观有关特色学校后,感慨良多,积极性高,于是学现成,盲目移植他人经验。 “现学”、 “现做”,做陶泥、做花泥、做青砖、做石头等等,缺乏对《标准》课程资源开发理念的学习和理解。不管本地有没有这些特色材料,便倾一校之力,借着发达的物流运输,从千里之外买来“泥石”之物,运回学校,细细一算,昂贵的运费高出货价;当然,学生对鲜见的“泥、石”之物兴趣盎然,积极性高涨,作品琳琅满目,十分新奇;再来一次美术特色作品汇报展览,编印作品集,来宾络绎不绝,邀请领导观摩指导,直赞学校办学特色成绩显著,美其名日:领导重视支持!此类校长工程.借课程资源开发之名,铺张浪费、精美包装,校长离任,美术特色项目便人去楼空,走向没落。
《标准》第35页最后一段明确指出: “农村、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此类“盲目地”因地制宜“的”泥石”流现象需引起警惕。
总之.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 1版)》是国家教育部制定的第一部正式版的《标准》,是建国六十多年来,几代美术教育工作者长期研究和实践的结晶,也是课改一年来广大的美术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结果。我们应当努力学好《标准》,按照《标准》要求,继续把美课程改革推向前进,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为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正式颁布[J]中国
美术教育,201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2。11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上一篇:一条通向成才之路
以学习者为核心的儿童艺术教育观 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