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美育资源 > 美术教案 > 苏少版 > 九年级美术教案(上册) >
九年级美术教案(上册)
第4课 熟悉的旋律
来源:未知作者:admin发布时间: 2011-06-28 11:26【字号:大 中 小】点击:
一、教材分析
绘画与诗歌、音乐都是表达情感的艺术,它们以特有的语言倾诉着人类丰富的情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诗歌、音乐就是流动的画面,让我们用心感悟;让绚烂的画笔吟咏那一首首熟悉的旋律,让变幻无穷的色彩、线条成为跳跃的音符。在初一、初二学习的基础上。本课运用音乐、诗歌、美术之间的通感,让学生体验艺术的共通之处,一熟悉的旋律,流动的音符为学生打开创造之门。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在图书馆、网上搜集有关原始社会生活、生产的文字、 图片、音像资料, 了解原始风情,感悟原始艺术。
2.引导学生阅读《火种》剧本,分析角色,让他们能结合自己对原始社会的认识和了解,齐心协力动手包装具有原始风格的角色。
3.通过搜集、制作、表演等活动,使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动手能力有所提高。
4.投入地参与制作与表演,能充分感受创作的激情和乐趣。
1、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欣赏各种优秀的艺术作品,启发创作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技能目标:使学生学会运用组画、连环画的形式进行创作。创作中应该注意作品的音乐节奏感和韵律感。
情感目标:通过聆听不同的音乐作品,使学生感受理解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情绪变化,感悟歌曲的韵律节奏。
2、教学重点:
(1)感受体会绘画、诗歌、音乐的艺术感染力。
(2)运用通感,用系列组画或连环画的形式表现自己喜欢的诗歌或音乐,并使作品具有音乐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3、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用绘画的形式表达音乐的节奏与韵律。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
4、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学生感兴趣的音乐作品或具有典型节奏感和韵律感的音乐作品若干,图片若干或多媒体课件,绘画工具。
学生:各类绘画工具及自己喜欢的诗歌、音乐。
5、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收集、布展和参观
1.布置学生通过阅读、网上查询等途径,收集有关原始生活的艺术图片、文字资料,并通过师生的合作,布置一个图文并茂的展览。
2.寻找具有原始风格的实物,结合展览,营造氛围。
3.收集包括原始陶器、建筑、雕塑、壁画、服饰等方面的图片、音像资料,制作师生演示用课件。
二、课中——交流、制作和展示
(一)谈话引入
1.“课前我们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布置成这个展览,相信大家在收集的过程中都学到了许多东西,对原始社会、原始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三个同学搜集的东西非常有特色,请他们给大家展示。”邮票(原始壁画)——文字(原始生活)——网络资源(原始壁画、雕塑、陶器、建筑等)
2.“你通过寻找与搜集,对我们的先人有什么看法或感受?”
3.“你喜不喜欢原始艺术,现代人喜不喜欢?为什么?”
1.展示三种不同途径搜集的不同种类的资料,肯定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起到示范作用。并通过学生的资料分类简要说明原始艺术的种类,为学生理清头绪;
2.说说对先人的感受,为有这样的先辈而感到自豪;
3.谈谈现代人对原始艺术的感受,说明原始艺术以它特有的质朴和粗犷吸引了大家,让人们有一种心灵的放松,情感的回归。
(二)研究剧本,明确任务
1.说明本节课,我们将了解一个《火种》剧本,分析角色,确定扮演者,并集体动手包装角色,尽可能地使角色和自己的外表具有原始风格。
2,了解剧本——分析剧情——确定主、配角。
3,说说怎样包装,从哪些方面入手——(看音像资料)头饰、服装、面具、首饰、文身等。
4.以组为单位,分配角色。——集体包装角色,并简单装扮自己。
(三)大胆制作,讲究创意
1.说明要求——结合你对原始艺术的理解,大胆运用已有材料,进行有特色的包装,注意要符合角色的身份。
2.学生动手创作,教师鼓励帮助并适当装扮自己。
(四)角色展示,说明创意并简单表演
1.邀请装扮有特色的角色,上台展示,并说明创意。
2.根据剧情,分角色简单表演,或在下一课时进行表演。
3.师生一起欢呼,尽情释放激情,感受创作的乐趣。
三、课后——访谈、评价和延伸
1.“你为什么这样装扮?”
2.“通过这一堂课,对原始有了怎样的感受?”
3.“会不会再去尝试?在今后的生活中,对具有原始风味的东西会不会特别留意或者收藏?”
上一篇:第5课 苏州园林
下一篇:第3课 笔情墨意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