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美育资源 > 美术教案 > 人教版 > 九年级美术教案(上册) >
九年级美术教案(上册)
01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与文化价值
来源:未知作者:admin发布时间: 2011-06-18 18:03【字号:大 中 小】点击:
第一单元
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与文化价值
单元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各种欣赏、评述活动,初步了解中国美术发展的历史面貌及其辉煌成就。
通过欣赏、评述活动,能够初步认识和理解中国美术的艺术性和艺术魅力,初步了解它们的社会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
单元课时分配
本单元包括三组学习活动,用三课时进行教学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时间为序介绍了中国从古至今美术的发展过程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第一组教学活动重点介绍先秦至两汉时期的美术作品,通过社会历史背景的了解掌握与美术作品之间的关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欣赏与研究讨论,使学生能进一步从社会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认识中国美术的审美特征和社会价值。
教学准备
教具:欣赏挂图或其他影像资料,历史文献或图象、文物教具。
学具:课本、自己收集的中国美术作品资料文献图片。
教学过程
一、 启发引导阶段
1、展示本课欣赏、评述的中国美术作品图片和有关历史资料,以便进行欣赏和研究。
2、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欣赏的作品,都表现了什么样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文化价值。
3、引导学生结合有关历史知识初步欣赏展示的美术作品,思考并提出所发现的问题。
二、 深入欣赏阶段
1、欣赏分析《洛神赋图》,介绍顾恺之所提出的“以形写神”和“传神写照”理论;介绍南齐谢赫的“气韵生动”法则,是学生了解传统美术最重要的审美评价标准。
2、以《步辇图》、》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和灵岩寺《罗汉像》为重点进一步进行深入欣赏,以加深学生对传统美术的体验和认识。
3、结合《富春山居图的欣赏介绍文人画产生的历史及其特点对中国美术的影响。
4、以欣赏徐渭、陈洪绶和石涛的作品为重点,进一步了解这些注重主观表现的有创造性的文人画在丰富和发展传统美术上的贡献。
5、结合宋瓷、明清建筑和民间年画的欣赏,进一步扩展欣赏领域并为树立更全面美术文化观点奠定基础。
6、美术欣赏评述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采用个别学习、小组学习、课堂讨论等想结合。力求提高学生兴趣。
三、 总结巩固阶段
反馈提问:1、联系学过的历史知识举例说明中国的美术传统与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内在联系 。
2、例举中国美术作品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全组进行归纳总结。
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课后注意查找近现代的优秀中国美术作品图象资料和有关美术史料,为下一节欣赏评述学习作好准备。
第二组教学活动重点介绍中国美术在成熟时期——两晋、南北朝至唐宋,形成了那些艺术特色和优秀传统。
第三组教学活动重点介绍近现代中国美术的重大社会变化以及外来画种对中国美术的影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欣赏与研究讨论,使学生能进一步从社会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认识中国美术的审美特征和社会价值。
教学准备
教具:欣赏挂图或其他影像资料,历史文献或图象、文物教具。
学具:课本、自己收集的中国美术作品资料文献图片。
教学过程
一、 启发引导阶段
1、展示本课欣赏、评述的中国美术作品图片和有关历史资料,以便进行欣赏和研究。
2、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欣赏的作品,都表现了什么样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文化价值。
3、引导学生结合有关历史知识初步欣赏展示的美术作品,思考并提出所发现的问题。
二、 深入欣赏阶段
1、欣赏分析《洛神赋图》,介绍顾恺之所提出的“以形写神”和“传神写照”理论;介绍南齐谢赫的“气韵生动”法则,是学生了解传统美术最重要的审美评价标准。
2、以《步辇图》、》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和灵岩寺《罗汉像》为重点进一步进行深入欣赏,以加深学生对传统美术的体验和认识。
3、结合《富春山居图的欣赏介绍文人画产生的历史及其特点对中国美术的影响。
4、以欣赏徐渭、陈洪绶和石涛的作品为重点,进一步了解这些注重主观表现的有创造性的文人画在丰富和发展传统美术上的贡献。
5、结合宋瓷、明清建筑和民间年画的欣赏,进一步扩展欣赏领域并为树立更全面美术文化观点奠定基础。
6、美术欣赏评述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采用个别学习、小组学习、课堂讨论等想结合。力求提高学生兴趣。
三、 总结巩固阶段
反馈提问:1、联系学过的历史知识举例说明中国的美术传统与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内在联系 。
2、例举中国美术作品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全组进行归纳总结。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第一单元 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与文化价值
(欣赏.评述)
单元总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各种欣赏,评述活动,初步了解中国美术发展的历史面貌及其辉煌成就。
2、通过欣赏,评述活动,能够初步认识和理解中国美术的艺术性和艺术魅力,初步了解它们的社会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
单元课时分配建议:
本单元包括三组学习活动,可用3-5课时进行教学。
活动一:课题欣赏与评述
课时1-2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欣赏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美术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与美术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之间的关系,且能从社会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认识美术的社会价值和审美特征。
教学重难点1、结合历史课学习经验,帮助学生回顾先秦至两汉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状况。
2、引导学生能够利用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历史文化资料和美术史料,和美术作品相互印证与对照,进行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活动一)
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欣赏挂图或其他影像资料
学生准备学具:课本自已收集的中国美术作品图片和文献资料摘录
2、课堂教学
(1)启发引导阶段
a、展示所选先秦至两汉时期的美术作品图片和其他历史资料图片图表,以便于学生进行对照和比较。
b、可引导学生共同回顾讨论中国历史的分期方法,并回顾中国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社会形态与思想信仰的一些具体表现,以便为欣赏美术作品提供一定的分析和认识基础。
c、引导学生浏览和初步欣赏美术作品,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兴趣选择一些准备深入欣赏和评述的作品。
(2)深入欣赏阶段
a、组织学生对一些重点作品进行欣赏并对作品中的视觉形象,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进行初步的描述。
b、引导学生提出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如"史前或上古时代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表现了什么样的含义或思想内容?"。"这些作品的艺术形式与深层意蕴和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思想感情与审美理想有什么时候样的关系?"等等。
c、归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然后围绕本课的叫心议题-不同时期美术作品的时代审美特征及其社会文化价值,进行深入的欣赏和分析讨论。
d、根据学生或小组准备的材料,分别对其他一些优秀作品进行欣赏和评述。
e、美术欣赏评述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个别学习,分组学习,课堂讨论等可以互相结合,如有条件,也可以到博物馆,美术馆等进行现场教学。
(3)总结巩固阶段
可根据本课目标和具体情况设计总结活动方式和程序。
3、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课后注意查找中国古代时期各朝代优秀美术作品的有关社会历史资料和美术史料,为下节课欣赏与评述学习活动准备好必要的条件。
活动二:课题 讨论与研究
课时1-2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欣赏与研究讨论,使学生能进一步从社会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认识中国美术的审美特征和社会价值。
教学重难点:
1、启发学生结合历史知识,了解中国美术在其自觉与成熟时期-两晋。南北朝至唐宋,形成了哪些艺术特色和优秀传统。
2、使学生了解,文人画出现以后的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美术表现风格和艺术成就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
教学过程(活动二)
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欣赏挂图或其他影像资料,历史文献或图像,文物教具
学生准备学具:课本、自己收集的中国美术作品图片和文献资料。
2、课堂教学
(1)启发引导阶段
a、展示本课欣赏,评述的中国美术作品图片和有关历史资料,以便进行欣赏和研究。
b、可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欣赏的作品,都表现了什么样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文化价值。
c、引导学生结合有关历史知识初步欣赏展示的美术作品,思考并提出自己所发现的问题。
(2)深入欣赏阶段
a、可结合欣赏和分析<洛神赋图>,介绍顾恺之所提出的"以形写神"和"传神写照"理论以及南齐谢赫的"气韵生动"法则,以使学生了解传统美术最主要的审美评价标准。
b、以<步辇图>。<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和灵岩寺<罗汉像>为重点进一步进行较深入欣赏,以加深学生对传统美术的体验和认识。
c、可结合<富春山居图>的欣赏,介绍文人画产生的历史及其特点对中国美术的影响。
d、以欣赏徐渭,陈洪绶和石涛的作品为重点,进一步了解这些注重主观表现的有创造性的文人画家在丰富和发展传统美术上的贡献。
e、结合宋瓷,明清建筑和民间年画的欣赏,进一步扩展欣赏领域并为树立更全面的美术文化观念奠定必要基础。
f、美术欣赏评述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个别学习,分组学习,课堂讨论等可以互相结合,如有条件,也可以到博物馆,美术馆等进行现场教学。
(3)总结巩固阶段
可根据本课目标和具体情况设计总结活动方式和进行程序。
3、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课后注意查找近现代的优秀中国美术作品图像资料和有关美术史料,历史资料,为下节课欣赏评述学习活动做好必要的准备。
活动三:课题评论与总结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相课欣赏与评述活动,使学生比较概括地、历史地、具体地了解中国美术的优秀传统和辉煌成就,认识和理解中国美术的审美特征与社会文化价值。
教学重难点:
1、行国表现方面:能否主动自觉地参与各种欣赏评述活动,有无合作与探究精神。
2、认知能力方面,能否体会和认识中国美术作品的审美特征与历史文化价值,能否根据自己的体会进行评述、表达和交流。
3、情感态度方面:是否更加尊重和喜爱中国美术的优秀传统,有没有加深对民族文化的感情和提高对民族文化的感情和提高对中国美术发展的信心。
教学过程(活动三)
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欣赏挂图或其他影像资料,有关历史资料。
学生准备学具:课本、自已收集的美术作品图片和文献资料
2、课堂教学
(1)启发引导阶段
a、展示所选近现代中国优秀美术作品图片和有关历史资料。
b、和学生一起回顾和讨论近现代中国所产生的重大社会变化,以及外来画种和现代美术教育的引进对中国美术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2)深入欣赏阶段
a、结合任伯年,吴昌硕的作品与“泥人张”彩塑的欣赏,探讨传统美术表现形式所产生的市民化、通俗化趋向,与民主革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思潮有什么相同的特征,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b、结合抗日战争和新中国时期美术作品的欣赏,来探讨体会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方向和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对发展繁荣美术创作的重要意义。
(3)总结巩固阶段:
回忆和归纳本课的各次欣赏评述,总结自己对中国美术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及其社会文化价值,有什么总体的认识和突出的心得体会。
3、课后拓展:
课后选择自己最有欣赏心得的一件中国优秀美术作品,写作一篇美术作品评论短文,也可就某一历史时期或者自己选定的专题,写出综合性的评论。
上一篇:02读书与藏书的情结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