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以学习者为核心的儿童艺术教
以学习者为核心的儿童艺术教育观 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
来源:未知作者:admin发布时间: 2011-06-23 11:39【字号:大 中 小】点击:
(概要)
一、认识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二、认识自然是人类审美的摇篮。
三、审美是开启艺术殿堂知识的金钥匙。
四、让美的心灵把握生命之舟的航标。
五、让孩子实现美、创造美的心愿。
美育,作为教育的一个要素,对人的全面发展起重要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教育的今天和明天”写的报告《学会生存》一书,在“方法和内容”一节中,“图画”列为一个专题,说;“通过图画进行交流,已发展到空前的规模。”1、在《艺术教育》的专题中写道:“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像力也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像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的源泉”。2、我们习惯于把图画视为“技能课”,培养学生画画的技能,在整体教育中,美育的功能处于不确定的薄弱状态。近年来,我国专家学者呼吁加强美育,给美育在教育目标中以确定的地位。小学图画课培养审美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素质应该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积极探索。近几年来,我通过带领学生看幻灯片,图片,录像,参观,观察大自然,解析名画,培养审美力,观察力,想像力,创造力和提高图画表现力的实践,从学生的发展看到明显的成效。本文就个人的实践阐述对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的探索。
一、认识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孩子们常常为“画什么”而发愁,不知“美在哪儿”。我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话:“美在生活”给他们以肯定回答。我认为美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引导孩子认识和表现生活,发展个性。教育专家也指出:“教育和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善于观察和发现美的东西是进行美的创造的最原始的动力。”这就告诉我们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入手进行欣赏课教学。
首先,我带领孩子们欣赏了《绘画中的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作品,当南宋画家李嵩的《货朗图》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时,大家很是兴奋,马上叽叽喳喳议论起来:“看,古代小朋友,男孩也扎着小辫呢,还有拨浪鼓,好多好多的玩具,他们多高兴呀。”虽然画作的时间已很久远,但孩子们天真可爱的天性跨越千年历史而沟通,故学生很容易和其产生共鸣,小学生对古时小孩子的生活场面产生兴趣。此时,我引导他们认真地看看画中每个孩子的表情,神态,动作及穿戴打扮,提问学生:“每个孩子的形象都一样吗?”孩子们说:“不一样。”由此告诉学生。画家对生活观察的多么细腻,作画态度多么认真。还有一幅画也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它就是法国画家米勒的《喂食》,画面表现的是一位妈妈正给三个乖宝宝喂饭的情景,小孩子亲密地靠在一起,中间的小女孩伸着脖子,要吃还没有吃到嘴的神态,以及妈妈向前倾斜的身体和稍稍翘起的小板凳都被画家表现得淋漓尽致,孩子们知道这是画家认真观察生活的结果,这幅画面使孩子们想起了小时候妈妈喂自己的情景,受到学生的喜爱。接着,我让学生欣赏了《小朋友的画》,比如《我爱看爷爷演的戏》,《公共汽车里》等作品,这些率直、可爱的作品表现的都是他们经历过的或看到的人们的生活。画的作者也是七八岁的学生,他们之间年龄相仿,生活贴近,所以创作的内容、方法更易被他们理解、接受,也更能引起他们的想像和作画的表现欲。
深入生活,感受生活也是作品获取成功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我给学生讲了许多画家深入生活体会生活的故事,列宾为了画好《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作品,深入到纤夫中和他们交朋友,所以作品才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当代画家创作《地球的红飘带》时,竟花费了十年时间,他踏着红军长征之路,爬雪山,过草地,亲身体会感受红军战士在那样恶劣的条件中是如何靠坚强的毅力及坚定的革命信念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画家沿途写生作品几万幅,这些都为他作品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课余,我鼓励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操场,带他们做“丢手绢”,“猫捉老鼠”的游戏;节假日我要求学生让爸爸妈妈带着外出旅游,参加夏令营活动,或者到父母,阿姨工作的单位做实习,如试做营业员,采购员,让他们从多方面有意地感受生活。当孩子们加深了生活体验后,创作的作品内容不再那样单调,那样千篇一律了,而是丰富多彩,美不胜收。在了解生活,作画的同时,增加了生活知识,丰富了生活经验,扩展了想像力,为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了有益的基础。以审美的眼光看实际生活,体验生活中的美,从现实世界打开了孩子美的想像力,激发热爱生活,从而焕发表现美的激情。靠这种教学方法培养的孩子将比单纯的课堂知识传授造就的“高分低能”学生的能力将强百倍。
二、认识自然是人类审美的摇篮。
现代绘画之父塞尚在给年轻画家卡蒙的信中提到:“一切事物的理论均是与自然接触之后才逐渐孕育成形的。”塞尚把对自然的体验,视为艺术创作的基础,他认为:“绘画不只是再现客观事物,它也在各种关系之间保留一种调和。艺术乃是与自然并行的一种和谐。”前辈的言语中透出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及迷恋之情。教学中,我让学生不仅欣赏大师们的作品,同时也让他们体会大师们富有哲理的言语,出于对大师的敬意,孩子们会很快记住大师的话语,这些言语对他们学习绘画起着指导作用。
另外,除了课堂内的幻灯,图片欣赏教学外,节假日我总带孩子们走出课堂,来到郊外,带他们去看云,看树,看河流湖泊、山川日月,听鸟语、闻花香,让他们充分领略大自然的美,这时的孩子们一下子变得像快乐的小鹿,变得爱说爱笑,完全回归了自然,顽皮可爱的天性大大展现:他们会把捡到的石子拿到我面前炫耀它的美丽,他们会跳入小溪中打出水花,他们会赞叹山的雄奇,花的妩媚,他们不由地唱着歌,编织着对大自然美的向往。大自然以其魔人的魅力征服了每个身入其中的人。大自然鬼斧神工创造出多少迷人的杰作,优美的大自然带给人们多少遐想。古人主张:“师法自然”,精辟的理论沿用至今。著名山水画大师李可染主张到大自然中去写生,的确,当孩子们亲临其境,获得最直接的感受及体会后,创造的欲望明显提高,对画家作品的理解也不断加深,并产生共鸣,发生由衷的赞叹。我介绍: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描绘出自然的雄伟状丽,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深厚感情;世界著名画家凡高的《阿尔的吊桥》、《向日葵》、《金黄色的庄稼和柏树》画出了欧洲南方的灿烂的阳光和明媚多彩的自然风光,画家用对比强烈的色彩,跳跃的笔触表达了他对生活,对大自然生命狂热的情感,他画《向日葵》时说:“这是爱的最强光。”听着我的介绍,孩子们的心随着画家狂热的情怀而跳动,画家用情绘出的作品深深打动了孩子们。可见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当我们对它有了爱,有了情,有了某种切身的感受,才能创作出震撼人的画作。因为情感是造型艺术的生命。
对每个人来说,大自然的魅力都是无穷的,我接着引导孩子们体会,它不仅仅使画家产生灵感,音乐家涉足其中会用歌声、琴声等有声语言表达他们跳动的情感,钢琴王子克莱德曼的《秋日的私语》不就是大自然奉献的最好礼物。摄影师更是利用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光、影来表达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如果只让孩子坐在课堂上,缺乏对大自然美的感受,尽管用美的语言去打动孩子,孩子们听来也只是空中楼阁。只有将实际感受和认知结合,孩子才能接受,并成为主体内化的需要。
三、审美是开启艺术殿堂知识的金钥匙。
教育专家说:“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不能孤立地进行,因为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它不只是一些事实材料的罗列,事实判断的组合的成果,同时也包含大量的人文的美学的信息。因此,这种知识技能的传授适宜于一种具有人文、情感基调的教学氛围进行,这样可以帮助儿童顺利地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欣赏课正是知识与技能传授适宜的土壤,因为孩子们欣赏时是以视觉为导引和直观感受,即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作品进行分析,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进行深化,使孩子们对作品的题材,造型,色彩,风格,构图,从思想内容到形式技巧一一加以理解,最终达到对作品形象的构成和思想内涵的掌握,获得美感体验。
在众多的造型语言中,色彩对孩子最具魔力,可如何能让孩子有意识运用色彩知识描绘出色调统一,明暗节奏分明、响亮,冷暖对比鲜明,以表达他们愉快或悲伤,平静或跳跃,喜爱或厌恶的情感作品,却需教师耐心、循序渐进的引导。在欣赏《开国大典》时,我提示学生:“画家强调了天安门城楼上的红柱,大红灯笼,红地毯,盛开的菊花,有什么用意?”孩子们思考后回答:“是为了烘托出节日的喜庆气氛。”与此相通,农民画《吹唢呐》中大红的飘带,民间玩具布老虎,泥公鸡身上鲜艳对比强烈的色彩都是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具体反映。因为红色、黄色是中华民族喜爱的色彩,是吉祥、幸福的象征。
“线”是孩子们熟悉的造型语言,因为孩子们从小就拿笔画线做游戏。在欣赏我国古代壁画《飞天》时,孩子们第一次为线所具有的强烈表现力所震撼,并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因为我国劳动人民仅仅用线即创造了飘飘欲飞的仙女形象,和西方人创造的长了翅膀才能飞起来的天使比起来,不知要技高几筹!欧洲的大画家马蒂斯、克利、米罗、毕加索学习东方绘画法,在他们的作品中都用了线作为造型语言。克利说:“画画的过程就是牵着线在散步。”多么随意、自由的心境!他们和孩子们用线游戏时的心态是多么相似呀!可产生的结果却并不一样:一个是在信手涂鸦,一个却是世人注目的佳作,其原因在于美的规律法则已扎根于大师们的心中,如对比的魅力,节奏的美感,构图的饱满、变化、统一等,他们运用起来轻松自如。在欣赏喜歌剧《航海者中的战斗场面》时我强调了这些规律的运用,美术知识渗透于作品欣赏中,理论知识在真实的作品中被巧妙地运用,孩子们看着信服地点头赞同,表示理解。同时我启发孩子们拿起笔画出自己的梦和幻想,他们和大师距离近了,更增加了画好画的自信心,创作热情很是高涨。
四、让美的心灵把握生命之舟的航标。
美术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如果将它看成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那就错了。美术教育同时担负着发展儿童品行德性的重任,实现造型能力的教育也是心性灵魂的教育。
著名教育家、画家丰子恺说:“艺术以人格为主,技术为次。”因为“真善生美,美生艺术”。画家在表现生活,描绘自然的同时,“以画抒情,以画寓意”才是作品能打动观者,教育观者的真实原因。孩子们在大师作品赏析中,通过了解大师的生平及做人的标准,更进一步了解大师光彩夺目的画作是他们闪光人品的具体体现:他们具有爱心,富于同情心,关心他人并乐于帮助他人;他们勤奋学习,对事物观察分析认真,遇到困难时有着坚强的毅力,耐挫力及自信心;他们乐观向上,坚韧挺拔;他们对祖国对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这样的画家才配得上艺术家的光荣称号,我们从这些画家创作的作品中才能体会并学到很多东西,受到许多启发。这样的作品不胜枚举:徐悲鸿先生充满昂扬斗志的《奔马图》;齐白石老爷爷充满爱国之情的《祖国万岁》;敦煌壁画里的扬善除恶的代表《鹿王本生图》;任伯年根据历史故事《木兰从军》创作的《雪岗欲骑》,在对学生敬老爱幼教育的同时,也为“谁说女子不如男”提供了真实依据。在欣赏吴作人的作品《齐白石像》时我向孩子们讲了白石老人从小刻苦学习的故事:齐白石老爷爷家境贫寒,父母无钱供他读书,他就自己观察各种动物、花草,自己琢磨,自己画。虽然没有良好的受教育环境,但他不气馁,“梅花香自苦寒来”,白石老人通过自身的努力,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画家,并于1956年被第一个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教师给孩子树立榜样,使孩子们从小就有奋斗目标,知道成功意味着付出的道理,克服困难,成为一个性格坚强的人。
五、让孩子实现表现美、创造美的心愿。
国家教委副主席柳斌在为《全国学生美术欣赏图库》中题词说:“美与人生俱来,人生与美同在。会欣赏而后会创造美。”课堂上,我教育学生作为中国人,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继而才能学习世界文化,只有站的高,才能看得远。“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漫游浩瀚的文化知识海洋一定会有许多感受,受到许多启发,获取许多灵感,孩子们正是通过我的欣赏课教学对美术这门艺术有了了解,并由此而不断对美术产生兴趣。在学生的画中不仅表现了他们丰富多采的生活。而且加上了想像,创造,画面稚拙可爱,造型新颖独特。他们设计的玩具造型生动可爱、神秘怪异,家居的装饰温暖实用,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潜力。
美术欣赏课在教育情景中将儿童带入一个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的美的世界,使孩子们从感受领悟中体验,创造中实现生命的价值,生命的乐趣,获取真善美人格素质的熏陶和锤炼。所以我认为,重视欣赏课教学,是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培养学生素质,提高教育教学成效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法。
上一篇:谈谈色彩教学
下一篇:浅谈从孩子的身上找突破口
以学习者为核心的儿童艺术教育观 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