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在7、8岁以前都比较喜欢画画,尤其在幼儿园,几乎每个儿童都喜欢画画,并且对自己的作品总是很满意,画画也没有什么约束,绘画的热情很高。大约到了10岁以后,儿童虽然对工艺制作的兴趣依然很高,但绘画变得困难起来,对自己的作品越来越不满意,总是抱怨没什么可画,或者干脆说画不来,逼急了就胡乱画一下,与一、二年级相比,作品效果确实不如从前,到后来甚至连工具也懒得带来,编一些如'忘记了'或者'我今天不回家吃饭'等理由蒙骗教师。好像画画变成了一种负担,对绘画的热情也消失殆尽。这个时期就是通常所说的'儿童绘画困难期'。儿童绘画热情消退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的研究其实由来已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来自'困难期'前的教育,有的来自教师教育方法上的不合理,但其根本原因来自儿童本身的心理成长的水平,即儿童认知水平的提高与绘画技能的滞后的矛盾。
那么怎样帮助儿童建立绘画的信心呢?只要找到合适的教材、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那么儿童就会重拾绘画的兴趣,重新树立绘画的信心,在实习的一次偶然的教学让我有了尝试线条画教学的念头。一位三年级的学生,平时作业很糟糕,有一次我补充了一课《圆形的图案》,要用线来完成,没想到他的作业出乎我的意料,这让我们相信一点:儿童并非不会画,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表现方式。于是我就着手尝试用线描装饰画教学。
一、认识线——感受美感,激发兴趣
线条在绘画作品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线'往往是支撑和表现艺术形象的重要的绘画语言。纵观中外美术史,人类最早的绘画作品——岩画、壁画,如江苏连云港将军涯岩画,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壁画均以线造型。中国绘画中'十八描'充分体现了线条的多样性与表现力,中国书法更是把线条的魅力发挥到极至。线条不但可以表现极强的形式美感,而且还能反映出丰富的情感。有的线条流畅舒缓,如行云流水,有的线条刚强有力,如铁划银钩,有的线条潇洒奔放,自由痛快,有的线条秀丽妩媚,阿娜多姿……线条的表现力之强由此可见。
儿童开始绘画时的线条没有多少变化,本身也没有意识到线条可以有如此多的变化与内涵。通 过欣赏古代绘画、书法作品中等具有代表性的线条,了解线条的丰富的变化与强大的表现力,感受线条的美感,提高鉴赏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体会线——提高表现力,培养创造力
体会线可以通过说线、画线这两个方面展开。
首先,通过说线加深学生对线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说线是指通过回忆、观察举例,说说生活中、自然界中各种个样的线。如人的头发、毛线、电线、蜘蛛网、树桩的年轮、水的旋窝、柳条、面条、 五线谱、铁轨、弹簧等……如各种如门框、叶子的边沿、城墙等轮廓线。通过说线,学生就会意识到'线'其实无处不在,只要注意寻找就能发现。要求学生留心生活中不同形态的线,如门、窗、栏杆、衣服的花纹等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的习惯。
其次,通过画线,培养兴趣、增强信心和创造力。几乎每一个儿童画画的第一笔的都是线,线是人类最先掌握的绘画语言。画一条线对每一个儿童来说都是轻而易举的事,尤其对那些对画画失去信心的学生,感到画一条线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对绘画重新产生一种新鲜感,觉得有些出乎意料,出于好奇,他也会带着半信半疑的想法尝试去画。就一根线来说,根本没有对与错,好与差,儿童也就不会产生危难消极情绪。目的就是要让儿童有信心。当然,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将有助于增强儿童绘画的信心,提高参与的热情。接着教师就应提出更高的要求,画一些不同形态的线。教师在让学生随意地画线之后,提出'你会画出与刚才不一样的线吗?''你能画出多少种?'(从理论上讲,儿童每画一条线和前一条线都是不一样,但是为了教学过程的便于操作,还是从性质上分成了不同的线。)如长线、短线、直线、曲线、折线、弧线……如螺旋型线、弹簧型线、城墙型线……两种性质组合的线,如弧线与直线的结合、弧线与锯齿形线的结合…通过'比一比谁画得多'、'谁的线条最特别'激发创作的热情, 还可以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提高创造的热情。人是有创造的潜能的,这是与生俱来、客观存在的,只是缺少发掘,教育的作用就是唤醒与培养。这儿所说的唤醒是指许多人其实有创造的能力,只是缺少创造的动机,或者叫创造的精神,许多儿童总是抱怨不会画,实际上是由于心理障碍而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教师只要在练习时设置坡度,循序渐进,就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其实,通过画画各种情感的线可以提高表现力。线以形的状态存在,线条还蕴涵丰富的情感。'一根线条可以成为一幅画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可以有它自己的一种生命,一种表现力,以及它自己的个性特征。' 线条的表现力是神奇的,或长或短,或平稳,或多或少,或跳跃,或流畅,或凝重,或刚毅,或柔弱,评论中国书法的线条多采用如'刚强'、'柔媚'、'雄浑'等诸如此类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中国书法把线条的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儿童画线限于知识经验、工具、技巧等方面的影响,无法达到书法的境界,但也能表现有明显倾向的情感的线条,在这里设计这样的练习是希望儿童对线条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多少与中国画和中国书法有一点联系。教学中可以通过语言的提示、听不同风格节奏的音乐、甚至尝不同的味道、摸不同质感的物体等各种感官上的刺激设计一些练习,可以提高儿童的表现力。 比如根据教师的提示画出有感情的线条,如'刚强有力的线条'、'温柔的线条'、'奔放的线条'、'平静的线条'、'烦躁的线条'、'潇洒的线条'、'犹豫的线条'……
但是因受情感经验的限制,有些儿童感到不知所措。有的儿童显得信心很足,敢于表现。不过各人的理解不同,画出的线也不一致。可以通过提示联想类似的实物,如温柔联想到柳条、平静联想到水平如镜的湖面等。
三、对线的科学合理的运用
1、精细的描绘——培养观察能力和表现力
心理学认为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在实践中通过训练而获得的。儿童绘画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观察力水平的高低。'观察的才能要比创造的才能更为少见。'(左拉语)写生是培养儿童观察力、表现力的最佳方法。虽然临摹也能提高表现形式、观察力,但临摹与写生的最大差异在于临摹是磨去个性的练习,写生是张扬个性的创造。我们学习素描、色彩也是依靠写生,只有通过写生才能真正形成能力。
儿童大约在学前期往往确乏对对象的仔细、深入的观察,形象具有明显的'样式化','概念化',如画叶子都画成正面的形,学龄初期能看到某个局部的细节,但不能画出各种角度的叶子的变化。这个阶段教师不要有太高的要求,儿童既然只注意到对象的细节,就让儿童把细节精细的表现出来,至于整体比例的不准,不要去强求,因为儿童知觉的水平也仅此而已。此时,教师不要急于教儿童怎样画,老师示范也没多大用处,关键要引导学生怎样看,引导儿童看清叶脉、叶边、叶柄与树枝的连接关系等。不过,这样画出来的画也另有一种趣味,很有童趣。
经过多次仔细的观察,儿童也能意识到叶子的透视变化,虽然老师并没有讲透视原理。教师可以通过直观的方法,转动树叶要学生观察叶子的形状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让学生说一说。学生一般能意识到叶子的翻转变化。这是很关键的一步,标志着儿童开始客观的观察事物,不再凭主观绘画。这时儿童会意识到绘画水平已经能够表达认知到的一 些事物,绘画技能有了实质性的进步。教师要求学生用精细的画法把树叶表现出来。
写生时教师要求学生直接用钢笔画,不能修改。用钢笔画学生没有了改错的机会,不得不更加仔细地观察。经过前一阶段的练习,儿童具备了操纵线的能力,丰富了线型的储备。开始常有学生画坏了,教师一般要学生随机应变,灵活巧妙的处理。这样的训练不用几次,学生已经能够很好地运用钢笔画画。
组织学生写生最要紧的是寻找合适的写生对象。让学生有东西可画是作品成功的基本条件,而且对象具有可画性也是成功的关键,就是说景物本身具有值得一画的价值,反映在学生的纸上应该是好看的。如现代的建筑大都很整齐,看起来很漂亮,其实并不适合画,整齐、简练、现代的建筑大多没什么丰富的线条,不适合儿童写生,画出的效果并不好看,只会给儿童造成挫折。因为在儿童眼里它没有什么好画,只是勾了一个轮廓,所以寻找合适的对象尤为重要,尽量找一些线条明显的景物,像中国古代的建筑,古建筑非常注重局部、细节的装饰,线条明显又有变化,尤其以年久失修的老屋最有可画性,零乱的瓦片、剥落裂开的墙壁可以画出很好的效果。学生可以连 续4个小时不厌其烦地画画。当儿童感觉到自己将创作出一张不同凡响的作品时,他投入到画画中的热情是空前高涨的。人物也是可以画的,但小孩不容易画,老人容易出效果。
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提高观察力与欣赏美的能力。课外要求学生多观察生活中可画性的事物,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本来 似乎很平常但蕴涵着美的事物。
注意画面的疏密变化,有意识的做到疏的更疏、密的更密,提高画面的视觉效果。如画瓦片不一定都要机械的勾画,可以虚实处理。
2、创造性写生——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写生与创造好像是一对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一般说来,写生就是真实地描绘客观事物的美术方法,但是在实际绘画写生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带有绘画者的主观感受,或者有意增加、减少、夸大、缩小景物的原貌,甚至移动景物的位置,使作品更具有美感和表现力。这也是绘画不同于摄影的原因。精细的写生容易出现作品大同小异,整体感觉差不多,精细有余,生动不足。要想画出好的作品,一是走出去,寻找新的写生对象,但这不太现实;二是在绘画方法上有所创新。'美术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发展儿童运用自己的技巧创造作品的能力,而不必用他人规定的模式或方法。'(罗恩菲德(《创造与心 智的成长》)所以我们尝试一种新的方法,叫做'创造性写生'。
那么怎样在写生中体现创造性呢?一种是直接创造性的写生,另一种是在写生结束后再加工。创造性的写生,首先,对一些难于表现的对象:如树干、密密的树叶、狗尾巴草、云……等。这些东西的线条不容易找,没有现成的线,要求儿童根据对象的特点,用自己的办法来画。
其次,对于一些缺乏明显线条的物像,如石头、叶子、花瓣……这类东西大多是空的,只有轮廓线是明显的,没什么好画,要根据画面的需要,装饰性地添加花纹、图案中的每一块石头画得都不一样。
其三,对一些觉得不好看或太平常的景物,用自己创造的画法重新表现,如人的衣服、鞋子等,如图17中的人物的衣服、椅子都是儿童重新经过装饰的花纹、图案。在这里 容易出的问题是:有的学生过于追求线条的变化,把每一个部分都进行了变化,过犹不及,画面不协调,画得很辛苦,效果反倒不好。
3、线条画创作——发扬个性,自主创新
在经过了前阶段的学习后,可以画一些造型较为简单的静物线描画,如静物《容器》:要求学生画出不同形状的器皿,然后画上具有装饰性的花纹,注意线条的统一。另外,也可以画一些儿童较为喜欢的关于鱼的线描画,先用谈谈的线条画出鱼的特征,然后充分发挥想象,大胆夸张,变形,然后自由装饰。
在这个基础上,再竟如到风景和人物方面的内容,如以想象画的方式,用线条去表现风景;以记忆画的方式去表现人物。
一般来说,我们要求学生画画不要用尺,宁曲勿直,因为曲线变化多。但实际上也有人用尺来画,所以教师每一个要求总会有限制束缚学生的地方,这好像一把双刃剑,强调了技法就会束缚儿童的创造力,不教技法又画不出好的作品。我们在实验中提倡儿童用自己的画法去表现对象,儿童所画的每一笔都是其性格、情感、经验与潜意识的反映,即'个性心理特征'的反映。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我们之所以能够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是因为儿童本身就具有创造的潜力。通过线条画教学能够唤醒儿童创造的潜能。我们常说要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倒不如说在我们的线描装饰画中去保护儿童的创造力,去唤醒儿童的创造力。这是因为,教师的职责就是如何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创造的潜能,而不是打击、扼杀、压制儿童的创造力。只有这样,不仅使儿童创作了大量优美的线描装饰画作品,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学习美术的兴趣,而且对渡过儿童绘画困难期起了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