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美育资源 > 美术教案 > 冀教版 > 五年级美术教案(上册) >
五年级美术教案(上册)
01第6课 学画中国画
来源:未知作者:admin发布时间: 2011-06-28 18:37【字号:大 中 小】点击:
课 题 与 教 学 内 容 学画中国画
课 时
安 排 2
教
学
目
标 知 识 技 能
了解中国画的表现方法和艺术特点。学习画枇杷的方法和步骤。
过 程 方 法 通过对中国画的认识及初步了解,学习简单的绘画技巧和方法,并学会枇杷的画法。
态 度 情 感 通过本课教学弘扬我国民族艺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
学
札
记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预 设 教 学 路 径 预 设 学 生 活 动 备 择 方 案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教师请学生欣赏中国画作品。
问:画的是什么?
问:谁知道这些画属于哪一种绘画?
问:谁能介绍一下,这些中国画是用什么材料、工具画出来的?
小结:毛笔、墨汁、国画颜料、生宣纸、调色盘、水碗等。
中国画也叫国画,是我国独有的绘画形式。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由于文化传统、审美情趣以及特定的绘画材料和工具,经过无数画家的努力而形成的。而且它强调诗、书、画、印所构成的完美的艺术整体效果。所以,在世界美术史上自成体系。
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介绍中国画
通过谈感想对学生是一次很好的爱国教育。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预 设 教 学 路 径 预 设 学 生 活 动 备 择 方 案
三、师生共同研究中国画的分类。
问:中国画从题材(内容)上,
可以分为哪几种?
小结:人物、山水、花鸟。
问:同样是花鸟,这些画从表现形式上看也明显不同,分别什么样?(有的细腻;有的大胆,不是很像。)
小结: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写意和工笔两种。
四、师生共同研究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方法 1、研究墨色。
问:刚才我们知道了写意画是用毛笔蘸墨汁、国画颜料画在生宣纸上的,墨汁很深,谁有办法让它变得浅一些?
学生尝试,然后总结:
墨因为调入水的多少可分为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不管是浓墨还是淡墨,只要笔上蘸得少,就会出现干笔,只要笔上含得多就会出现湿笔,所以,墨色还有干湿的变化。
2、研究用笔方法
问: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怎样用这支笔来画呢?
学生自己尝试。然后小结:
中锋:用笔时笔锋在笔道中间,笔杆垂直于纸面,只能画线,线条圆实厚重。
侧锋:用笔时笔杆稍稍侧卧,笔锋就自然偏在一边,刻画大块的面,也可画线。
逆锋:逆着笔走叫侧锋。
逆锋:逆着笔走叫侧锋。
顺锋:与逆锋相反,顺者笔画叫顺锋。
(边总结教师边示范,学生边练习)
3、研究用墨方法。
问:因墨中调入的水少,墨则深或浓,调入的水少墨则淡,这样的墨色是怎样画出来的(教师画)?
蘸墨法:是指包含淡墨的笔,临落笔时在笔尖上蘸一点浓墨,稍等渗化,即一笔下去,产生出浓淡不同的变化效果。
小组讨论并回答
体会笔墨的情趣
总结用笔用墨方法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预 设 教 学 路 径 预 设 学 生 活 动 备 择 方 案
三、师生共同研究中国画的分类。
问:中国画从题材(内容)上,
可以分为哪几种?
小结:人物、山水、花鸟。
问:同样是花鸟,这些画从表现形式上看也明显不同,分别什么样?(有的细腻;有的大胆,不是很像。)
小结: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写意和工笔两种。
四、师生共同研究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方法 1、研究墨色。
问:刚才我们知道了写意画是用毛笔蘸墨汁、国画颜料画在生宣纸上的,墨汁很深,谁有办法让它变得浅一些?
学生尝试,然后总结:
墨因为调入水的多少可分为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不管是浓墨还是淡墨,只要笔上蘸得少,就会出现干笔,只要笔上含得多就会出现湿笔,所以,墨色还有干湿的变化。
2、研究用笔方法
问: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怎样用这支笔来画呢?
学生自己尝试。然后小结:
中锋:用笔时笔锋在笔道中间,笔杆垂直于纸面,只能画线,线条圆实厚重。
侧锋:用笔时笔杆稍稍侧卧,笔锋就自然偏在一边,刻画大块的面,也可画线。
逆锋:逆着笔走叫侧锋。
逆锋:逆着笔走叫侧锋。
顺锋:与逆锋相反,顺者笔画叫顺锋。
(边总结教师边示范,学生边练习)
3、研究用墨方法。
问:因墨中调入的水少,墨则深或浓,调入的水少墨则淡,这样的墨色是怎样画出来的(教师画)?
蘸墨法:是指包含淡墨的笔,临落笔时在笔尖上蘸一点浓墨,稍等渗化,即一笔下去,产生出浓淡不同的变化效果。
小组讨论并回答
体会笔墨的情趣
总结用笔用墨方法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预 设 教 学 路 径 预 设 学 生 活 动 备 择 方 案
问:要想墨色的浓淡不同,还可以怎样画出来呢?
破墨法:趁第一遍墨色未干,就画第二遍墨,叫破墨法。
积墨法:在第一遍墨色干后,再画第二遍墨色、第三遍墨色……一层比一层重,叫做积墨法。
五、学生练习用笔用墨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六、小结。
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教师出示枇杷图片,请学生观察枇杷的枝、叶子、果实分别是什么样子。重点从形状、颜色方面引导。
(板书课题)
三、复习旧知,学生自己尝试研究画法。
问:中国写意画中常见的用笔用墨方法有哪些?
问:蘸墨法是怎么回事?
教师请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本领,先自己研究一下枇杷各部分的画法,并且试者画一画。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研究出独特有个性的画法。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亲自实践得出结论
谈体会
学生自己找出绘画规律和方法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预 设 教 学 路 径 预 设 学 生 活 动 备 择 方 案
三、师生共同研究中国画的分类。
问:中国画从题材(内容)上,
可以分为哪几种?
小结:人物、山水、花鸟。
问:同样是花鸟,这些画从表现形式上看也明显不同,分别什么样?(有的细腻;有的大胆,不是很像。)
小结: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写意和工笔两种。
四、师生共同研究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方法 1、研究墨色。
问:刚才我们知道了写意画是用毛笔蘸墨汁、国画颜料画在生宣纸上的,墨汁很深,谁有办法让它变得浅一些?
学生尝试,然后总结:
墨因为调入水的多少可分为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不管是浓墨还是淡墨,只要笔上蘸得少,就会出现干笔,只要笔上含得多就会出现湿笔,所以,墨色还有干湿的变化。
2、研究用笔方法
问: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怎样用这支笔来画呢?
学生自己尝试。然后小结:
中锋:用笔时笔锋在笔道中间,笔杆垂直于纸面,只能画线,线条圆实厚重。
侧锋:用笔时笔杆稍稍侧卧,笔锋就自然偏在一边,刻画大块的面,也可画线。
逆锋:逆着笔走叫侧锋。
逆锋:逆着笔走叫侧锋。
顺锋:与逆锋相反,顺者笔画叫顺锋。
(边总结教师边示范,学生边练习)
3、研究用墨方法。
问:因墨中调入的水少,墨则深或浓,调入的水少墨则淡,这样的墨色是怎样画出来的(教师画)?
蘸墨法:是指包含淡墨的笔,临落笔时在笔尖上蘸一点浓墨,稍等渗化,即一笔下去,产生出浓淡不同的变化效果。
小组讨论并回答
体会笔墨的情趣
总结用笔用墨方法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预 设 教 学 路 径 预 设 学 生 活 动 备 择 方 案
问:要想墨色的浓淡不同,还可以怎样画出来呢?
破墨法:趁第一遍墨色未干,就画第二遍墨,叫破墨法。
积墨法:在第一遍墨色干后,再画第二遍墨色、第三遍墨色……一层比一层重,叫做积墨法。
五、学生练习用笔用墨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六、小结。
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教师出示枇杷图片,请学生观察枇杷的枝、叶子、果实分别是什么样子。重点从形状、颜色方面引导。
(板书课题)
三、复习旧知,学生自己尝试研究画法。
问:中国写意画中常见的用笔用墨方法有哪些?
问:蘸墨法是怎么回事?
教师请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本领,先自己研究一下枇杷各部分的画法,并且试者画一画。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研究出独特有个性的画法。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亲自实践得出结论
谈体会
学生自己找出绘画规律和方法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预 设 教 学 路 径 预 设 学 生 活 动 备 择 方 案
四、学生汇报画法,提出不会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请学生介绍自己的画法,教师给予肯定和表扬。
问:在画的过程中,你还遇到了哪些问题?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示范。使学生对枇杷的叶子、果实和枝的画法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参考画法:
叶子:用较大的笔饱蘸淡墨,笔尖稍蘸重墨,笔含较多的水分,用侧锋画出枇杷叶子,待半干时用浓墨勾出叶脉和叶子上的边刺。
枇杷:调中黄色,用侧锋左一笔右一笔点出圆圆的枇杷果。待枇杷果半干时,用浓墨点上果脐。
枝:用淡墨中锋勾出枇杷的小枝。
五、欣赏画家作品,研究构图。
在一幅完整的画面中,画面的布局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看一看课本中齐白石的画儿,还有老师这些画儿研究这两个问题:
1、在整幅作品中,你觉得画枇杷叶子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变化?
2、在整幅画中,你觉得画枇杷的果实和枝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变化?
学生汇报。
六、布置作业。
同学们灵活运用刚才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画一幅表现枇杷的画。同学们可以开动脑筋自己组织画面,实在觉得创作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临摹老师或书中的作品。
七、学生绘画,教师巡视指导。
八、展评学生的作业。
九、小结。
学生作画
展示作品互相评价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预 设 教 学 路 径 预 设 学 生 活 动 备 择 方 案
三、师生共同研究中国画的分类。
问:中国画从题材(内容)上,
可以分为哪几种?
小结:人物、山水、花鸟。
问:同样是花鸟,这些画从表现形式上看也明显不同,分别什么样?(有的细腻;有的大胆,不是很像。)
小结: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写意和工笔两种。
四、师生共同研究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方法 1、研究墨色。
问:刚才我们知道了写意画是用毛笔蘸墨汁、国画颜料画在生宣纸上的,墨汁很深,谁有办法让它变得浅一些?
学生尝试,然后总结:
墨因为调入水的多少可分为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不管是浓墨还是淡墨,只要笔上蘸得少,就会出现干笔,只要笔上含得多就会出现湿笔,所以,墨色还有干湿的变化。
2、研究用笔方法
问: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怎样用这支笔来画呢?
学生自己尝试。然后小结:
中锋:用笔时笔锋在笔道中间,笔杆垂直于纸面,只能画线,线条圆实厚重。
侧锋:用笔时笔杆稍稍侧卧,笔锋就自然偏在一边,刻画大块的面,也可画线。
逆锋:逆着笔走叫侧锋。
逆锋:逆着笔走叫侧锋。
顺锋:与逆锋相反,顺者笔画叫顺锋。
(边总结教师边示范,学生边练习)
3、研究用墨方法。
问:因墨中调入的水少,墨则深或浓,调入的水少墨则淡,这样的墨色是怎样画出来的(教师画)?
蘸墨法:是指包含淡墨的笔,临落笔时在笔尖上蘸一点浓墨,稍等渗化,即一笔下去,产生出浓淡不同的变化效果。
小组讨论并回答
体会笔墨的情趣
总结用笔用墨方法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预 设 教 学 路 径 预 设 学 生 活 动 备 择 方 案
问:要想墨色的浓淡不同,还可以怎样画出来呢?
破墨法:趁第一遍墨色未干,就画第二遍墨,叫破墨法。
积墨法:在第一遍墨色干后,再画第二遍墨色、第三遍墨色……一层比一层重,叫做积墨法。
五、学生练习用笔用墨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六、小结。
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教师出示枇杷图片,请学生观察枇杷的枝、叶子、果实分别是什么样子。重点从形状、颜色方面引导。
(板书课题)
三、复习旧知,学生自己尝试研究画法。
问:中国写意画中常见的用笔用墨方法有哪些?
问:蘸墨法是怎么回事?
教师请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本领,先自己研究一下枇杷各部分的画法,并且试者画一画。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研究出独特有个性的画法。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亲自实践得出结论
谈体会
学生自己找出绘画规律和方法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预 设 教 学 路 径 预 设 学 生 活 动 备 择 方 案
四、学生汇报画法,提出不会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请学生介绍自己的画法,教师给予肯定和表扬。
问:在画的过程中,你还遇到了哪些问题?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示范。使学生对枇杷的叶子、果实和枝的画法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参考画法:
叶子:用较大的笔饱蘸淡墨,笔尖稍蘸重墨,笔含较多的水分,用侧锋画出枇杷叶子,待半干时用浓墨勾出叶脉和叶子上的边刺。
枇杷:调中黄色,用侧锋左一笔右一笔点出圆圆的枇杷果。待枇杷果半干时,用浓墨点上果脐。
枝:用淡墨中锋勾出枇杷的小枝。
五、欣赏画家作品,研究构图。
在一幅完整的画面中,画面的布局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看一看课本中齐白石的画儿,还有老师这些画儿研究这两个问题:
1、在整幅作品中,你觉得画枇杷叶子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变化?
2、在整幅画中,你觉得画枇杷的果实和枝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变化?
学生汇报。
六、布置作业。
同学们灵活运用刚才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画一幅表现枇杷的画。同学们可以开动脑筋自己组织画面,实在觉得创作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临摹老师或书中的作品。
七、学生绘画,教师巡视指导。
八、展评学生的作业。
九、小结。
学生作画
展示作品互相评价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预 设 教 学 路 径 预 设 学 生 活 动 备 择 方 案
下一篇:01第5课 河北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