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画
无示范儿童水墨教学的启迪
来源:少儿美术杂志作者:李力加发布时间: 2012-11-20 10:53【字号:大 中 小】点击:
8月的长沙,天气暴热,长沙博物馆内儿童美术课堂教学研究的温度更高。在为期四天的课程中,由一位教师教学6个小时(每天一个半小时),为大家展示整个教学过程与结果。来自山东菏泽少儿书画院的赵曼丽老师执教儿童水墨画.四次水墨教学,呈现的是初级儿童水墨教学的一学期课程,赵曼丽老师秉承其“无痕”教学理念,四天教学中没有动一笔,孩子们的水墨作业效果之好,令人吃惊。此教学方式让数百名美术老师大开眼界。
教学背景
授课的对象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年龄为7岁半…9岁,几乎没有水墨基础。赵曼丽老师讲课前在与孩子们及带队老师短暂的接触中,简单了解了一下情况:10个孩子中只有一个在课外美术班学过水墨,有两个孩子几乎没有画过画,其他的孩子在校内只上过一次四十分钟的水墨点线面的练习。面对不熟悉国画和几平没有国画基础的孩子,赵曼丽老师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要在四次课堂里展现一个课程教学的递进关系.孩子们能否在短短的时间内消化吸收中国画博大精深的元素,并用水墨语言去自由表达和创作,对其教
学生涯而言是从未有过的挑战。为了在短时间内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也为了快速记住孩子们的名字,使教学更有趣,赵曼丽老师用为10个学生分别取名字(符号)的办法。 葫芦娃” “虾米”、 “石头”、 “冰激凌” ……这个办法很有效,她和孩子们很快便可以无问交流了。
第一天:感受水墨
赵曼丽老师在教学中.她一直用亲切的、生活化的语言向孩子们描述着如何感受生活,但却没有为孩子们示范一笔如何表现水墨。她认为 生动形象的语言会加深儿童对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有意思的谜语、引人入胜的故事、朗朗上口的儿歌和散文,能够使儿童对这个世界有更丰富的感知.成为他们思维的鲜活材料和组成新形象的重要储存。如“小雨沙沙”、 “春姑娘来了”、 “笨笨熊”、 “柳树大嫂”、 “害羞的月亮” ……
在第一天的课中.赵曼丽老师力求引导得轻松和简单只用语言简单讲解笔墨工具的特性,没有强调拿笔的姿势和要求,直接让孩子用毛笔蘸水和墨去寻找富有变化的线条.让孩子的注意力放在好玩儿与水墨落在宣纸上产生神奇变化的效果上,而不是如何拿笔及坐姿是否到位上。
她为什么这样教学.赵曼丽老师说: “自己在教学中一直如履薄冰,生怕会误导了孩子。”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教学观与学生观,在她的水墨课堂上看不到教师的范作,看不到水墨技能的具体演示教学。例如. 《线的引导》中,先让学生开眼:看看国画大师的点线面作品.让孩子们通过视觉图像对水墨作品有个初步印象,打破畏难心理。然后引导主题——线的寻找.让孩子了解生活中不同的线以及它们给予人的不同的感受,让孩子们在大胆画出第一笔的时候就要有情感的注入。课堂是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时刻会有很多“意外”等待老师去发现和解决。如何做到收放自如是教学的智慧和难点。让孩子们在变化中寻找到自己独特的表达语言,个性化的笔墨语言就慢慢地开始呈现了。
参加观摩的美术教师们似乎不明白这样教学的本质是什么,用赵曼丽老师的话来说: “如何更大程度地去保护儿童的纯真天性,让每一个儿童都能用艺术语言去自由地表述自己的想法是我这几年的探索。”让美术老师们吃惊的是,1 0个孩子虽然过去没有接触过水墨画,但他们笔下的作业竟然是如此精彩。 (见第一天作业图)


第二天:墨的体验和塑造
第一环节,赵老师先引导孩子们回顾第一天教学,在已经尝试过的水墨游戏基础上进行不同浓淡水墨线条的自主表达。在继续玩水墨的游戏中,体会表现感觉,唤起对水分、笔触、水墨融合的知觉,孩子们在玩味墨块兴趣正浓的时候开始尝试进行自主表达。第二环节,观看城市楼房及城堡的图片,让孩子们用变化的墨块去搭建楼房,让孩子们在不经意间学会用墨块去塑造形象。启发孩子们根据图像(作品)自主表达不同层次的墨色。这个环节的启发表现相当到位,虽然是有一定难度的过程.但孩子们依旧表现得相当精彩。-
讨论:在儿童美术教学中,尊重儿童是美术教师第一位的工作。如何把握教学是个很深的学问.对于儿童的水墨表现来说,教师对孩子们表现过程的不断肯定必须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引导性教学,美术教师要认真思考:儿童掌握水墨表现技法的学习,究竟是美术教师教给孩子们美术语言.还是引导孩子们自主探究美术(水墨表现)语言?
反思水墨画的表现语言,究竟是教师将成人现有的东西直接搬给孩子们临摹,还是以视觉观看为基础,眉发儿童原有的思维上发生触动,以教师的语言引导为线索,为孩子们自主探究个人的水墨语言提供充分表现的平台?赵曼丽老师认为,儿童的美术学习需要启发孩子们感受形象.实施三个引导 1 观察引导;2体验引导;3语言引导。在教学中能够看到,赵老师用其特有的语言引导孩子
们.她说 “树叶的形状和颜色都一样么?” “有哪些不一样?”、 “树叶都是完整的么?为什么上面会有很多小洞洞?”……在观察中启动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情感开始萌动,想象的翅膀开始飞扬,一个个意象旷远的神奇图式慢慢地在儿童的心中呈现: “被虫子咬的树叶受伤了” “天气冷了树叶飞到地上晒太阳”……
这样的语言引导,使孩子们对生活的知觉从笼统的视知觉印象.逐渐过渡到触及事物本质的深入探究。由此加强观察与思考的过程.拓宽孩子们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孩子们看世界、生活的时候,开始有了发现的眼光。通过细致的观察引发形象的创造.也是摒弃概念模式化的有效手段。
思考与分析:
教学现状反映了一个儿童美术教育的重大课题.在儿 童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如何更大程度地去保护儿童的纯真天性,让每一个儿童都能探索艺术语言,并能够自由地表述自己的想法。这是美术教师应该随时拷问自己教学的核心问题:课堂教学自己是否关注了孩子的心理、生理?是否让儿童自己探究美术语言?是否采用启发儿童个体思维、主动发现问题的美术教学? 儿童水墨的表现语言.赵老师没有示范.而且,她所给予孩子们的图片展示也并不多,但为什么1 O个孩子能够自然完成精彩的作业呢?
论点 有效儿童美术教学的核心:美术教师要引导儿童有兴趣地自学。这是儿童美术教学的光明之路。 (见第二天作业图)

孩子们在两天课里,在对点线面的自主寻找和体验中,已经基本上掌握了笔墨语言。第三天进入新环节,用点线面去写生形象(图片写生)。赵老师之前对孩子们不熟悉,对他们的造型能力不是太了解。图片写生往往容易概念化表达,如何打破孩子们的惯性思维,启动情感,引发他们不一样的创造,用个性化的笔墨语言去创造心目中的形象是她教学引导的重点。
赵老师强化启发孩子们进行有主题的水墨表现。如,孩子们第三天表现时,先完成水墨小练习,然后欣赏京剧人物造型的剧照,教师讲解不同京剧人物造型的特征,引导孩子们有意识地观看,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水墨语言,最终完成对剧人物头部形态的水墨表现塑造。又如,局部写生是打破儿童造型时外形概念化很好的 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抛弃形的约束,对形象局部进行深入敏锐的观察,进一步探究形象本质,让绘画写生真正回归到艺术本质上来。美术观看时,采用画局部戏曲人物的方法,不要表现整体脸型,去掉眼睛以下的部位,让孩子的视觉注意力放在戏曲人物的神韵上。在构图引导教学中,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自由创造,例如.斜着画形态,从一个角落开始:又如,从上面往下画,也可以从下面往上画。这样的教学要求给予孩子比较宽阔的发挥空间。教学里,赵老师依旧没有具体示范如何用水墨语言表现建筑形态,孩子们都能够自主用前两天学习过的水墨语言来造型。
思考与分析:
这一表现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儿童美术教学由教师告诉孩子如何画的传统教学方式,转化为教师用语言启发孩子探索如何画出自己认为合适的水墨语言,当儿童们的内心在前两天学习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此心理的时候,赵老师所提出的“我一直在教学中追求孩子的个性化美术语言”,才能有实现的可能性。
儿童个性化的美术语言肯定有,但规定性的美术语吾肯定也有,这是美术历史带给我们的财富。儿童美术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将美术历史上已经总结好的、现成的美术语言转化为儿童能够自主探索的个人的美术语言。对此,赵老师提出 “个性化就不能带有老师的影子,所以我不给孩子做可视性的画笔示范。规定性的美术语言是要有的.如,美的规律与共性.每一种绘画形式都有不同的美术语言。
在全国范围儿童水墨画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般老师的现场水墨技法示范和图像(作品)展示的引导,目的是届发儿童们接受某种水墨表现语言。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反而展现并延续了某种成人的水墨表现语言.由此抑制了孩子们对水墨表现语言的自主探究心理。儿童对这些成人水墨表现语言的接受,是在儿童的思维没有被启发的基础上发生的,因而,这样教学出现了相互矛盾的状态。说其教学对头在于,这样的教学传递了所谓的美术学科知识,展示了教师的美术表现技能。其教学不恰当在于.孩子们内,心并没有在此基础上找到适合自己的水墨表现语言,呈现的作业属于低水平模仿。
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美术教师如何教的状态需要好好研究。第一,美术教师在课堂究竟给孩子多少美术语言?第二.美术表现语言一定是儿童自己的。孩子在接受教师给的美术表现语言后,究竟能够内化多少,使之最终成为自己的水墨表现语言?弄清楚这两个问题,才能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使其表现能力自然提升。 (见第三天作业图)

第四天:水墨创造
孩子用水墨语言去创造自己熟悉的生活是教学难点。对于仅仅上过三次水墨课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教学要求更是不容易的事情。第四天教学里,赵老师的教学主题是“小雨沙沙”。她着力引导孩子们在无图像的状态里,仅仅依靠教师的语言暗示,先用不同的水墨画出一幅雨景.如.用笔墨去表现下雨的声音,学会创设情境。这一教学是有相当难度的,因为.此刻没有图像呈现,可以设想 声音如何画?特别是要思考,如何用水墨语言画声音?
选择“下雨啦”这个主题进行水墨创造,是因为孩子对于这种场景非常熟悉,孩子们的表现状态完全属于过去记忆储存形态的复述。接下来的教学过程是,赵老师继续用语言描述雨中景色.她认为情感化的世界在教师富有美感的语言引导下, “带动儿童感觉的活动,拨动儿童心灵的琴弦,儿童的思维超越已有的经验世界,不断地想象、不断地丰富、不断深化物象在内心的感受,让儿童在解读物象的同时感受生命的美丽和快乐,最终转化为儿童内心世界的精神财富”。她引导孩子们自己进行整合表现,画出自己感觉中的雨中景色。
为了消除孩子们的畏难情绪,放松孩子们的心情,赵曼丽老师分了四个步骤
1 创设情境对于儿童的绘画引导非常重要。让孩子置身干一个生活情景当中,能唤起孩子最为真切的感动和生活记忆。孩子的思维,丰言的情感,真实的感动,独特的创造就在不经意间呈现。
3伞下面有着不同表情、不同年龄的人,教学引导的重点放在不同上,打破儿童创作人物时常有的概念化和惯性思维,引发孩子们对雨中人物鲜活动态的感受和理解,唤起孩子的生活体验,从而用笔墨大胆创造。
4最后完成下雨的场景。当孩子们画好伞与伞下的人物的时候,赵老师让孩子们暂停,说:我们一同去下雨,下什么雨呢?四季更迭,不同的季节不同的雨。孩子们很好奇,春天的雨沙沙的,夏天的雨倾盆而下,秋天的雨滴像调皮的孩子在果实成熟的季节唱歌……每一个孩子对雨的感受不同,理解不同,体验不同,所以,在下雨的环节,画雨的时候孩子们很快乐。 (见第四天作业图)
论点
1 无示范儿童水墨教学的本质美术教师以“兴”——发生教学贯穿课堂学习的全过程,这教学方式也可以称为“兴发教学”或“礼乐教学”。这就是说,在儿童美术学习中,对于美术教师而言,教学的首要责任并不是直接讲解、讲授美术学科知识.单传递具体的美术表现技能,而是激发、引导学生(小孩子)主动(乐于)参与美术学习的意向、意志和意趣。如,现场学习的孩子们的压力一点不比别人小,有这样多的老师、家长连续关注他们四天的时间。但是,孩子们由于被赵老师激发起主动参与美术学习的意向、意志和意趣,他们在四天的时间里和赵曼丽老师心灵相通、融为一体。
2 兴——发生教学目标(出发点)是儿童美术学习的关键。儿童美术有效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美术教师需要追求和实现课堂教学的发生效应,并由此开发出有自己特色的“发生教学” (可称之为“兴发教学”)的核心方法。赵曼丽老师的核心教学方法是:在富有美感的语言引导下”,启迪孩子们“不断地想象、不断地丰富、不断地深化物象在内心的感受”。赵曼丽老师四天里没有做一笔示范,而孩子们与老师的配合就是那么的默契,对技能的表达是如此的心领神会,可爱的孩子们由内心而发的美术学习情感、情绪及表现与赵曼丽老师的默契配合,使教与学的状态达到空灵的境界。
3赵曼丽老师的无示范儿童水墨教学已经达到两个境界。第一,美术教师能够引发学生(小孩子)对美术文化“有兴趣的自学 ,如,第一天教学,由兴起(引发)、激发学生对美术文化(水墨语言)的求知热情展开.四天里里孩子们始终保持着此状态。在赵老师相关教学策略的不断推进下,达到第二个境界,引发学生(小孩子)对美术文化“有主题的自学”。如.在后三天的课堂里,孩子们能够围绕着某个主题展开自主的水墨语言探究。此刻,美术教师的教学把控必须要有对美术文化“有主题的自学”的深入思考,由此顺利地解决了痕多儿童水墨画创作的难题。
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纵观四天的教学,赵曼丽老师整体的教学思路是对的。但是,美术作为视觉艺术,儿童的美术教学必须给予孩子们一定水平视觉感受的基础,这样,才能启发儿童的思维拓展。有了独特思维的儿童美术学习,给孩子们的发展带来了力量。儿童们只有能够看到才能去想到、才能表现出来,这是美术的力量(视觉艺术的力量)。美术(视觉艺术)给人带来什么样的力量呢?主要的是改变看法的力量,这是改变世界的力量,所谓的创造力、创新思维培育等都来自于此。因而,美术学习的问题是要引导孩子们理解视觉语言如何表达的问题。孩子们的可持续发展,特别需要以美术观看为基础,赵老师的语言能力特别强,如果能够再好好运用视觉观看(美术观看的)分析和引导,多由视觉感受的角度强化儿童的内心感受,教学就能够达到更高的境界。

上一篇:水墨塑造--水墨人物创作
下一篇:少儿国画--麻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