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画
水墨山水--线条风格
来源:墨斗:儿童水墨画教程作者:sems发布时间: 2012-04-09 09:43【字号:大 中 小】点击:
先贤哲人的高度智慧创造了中国山水画的精神境界,勾、皴、点、染的笔笔墨意传达的是一种性情和思想,精神要通过技法来实现,技法是画内,精神是画外,中国艺术重心灵感应借物抒情,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切都要在造物的过程巾体验,智慧的哲人还要在一点一皴中展现对自然万物深度的认识和理解。
那么儿童应该感受什么呢?感受思想?他没有。感受哲理?他不懂。别给孩子背上这么沉重的理性大山,套上繁琐枯燥的技法枷锁,孩子应该是感受轻松,感受快乐,在一点一皴中我形我塑,在墨色交融中得意忘形,这最真实、最人性的纯真境界,才是儿童水墨画的山水精神。
在孩子提笔在宣纸上画出第一根树枝线条时,老师就要屏气凝神地关注了,是关注有一波三折的变化吗?否,技术层面还不是最主要的。他为什么用枯笔焦墨?她为什么用湿笔淡墨?她的线圆润飘逸,他的线枯涩苍劲,问他们, “我喜欢这样画”,把孩子喜欢的第一笔感受留住,当他们用自己喜欢的线条反复勾勒自南组合成形时,他们的风格就已经形成了。
感受孩子喜欢的线条是第一步,线是中国画的骨,山水画线条训练先从树开始,树又是山水画的骨,树在山水画里是最难表现的,也最容易形成程式化图示画法。我教孩子画树,师法自然,来自于写生观察,一开始就定式于某种样式对孩子的自由表达没有好处,他们容易形成依赖,画什么都是一个样子,不去自我观察体验,依赖于经验和模式去学习画树实不可取。观察自然形态,融化自我感受,写出心中形象,才能画出我的气质。
感觉怎样找?首先来自笔墨变化的快感,继而来自观察和触觉,把自己感应到的自然形态的变化、质感和笔墨结合起来,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顺感觉画下去……有的孩子是先笔墨感觉开始对应自然,有的孩子从自然感应对应笔墨变化,不管谁先谁后,画出感觉就好。

品画: 这幅作品是孩子观察一棵树后,自我描述的一种状态,他扩大了树冠的形态,缩短了树身,因为他的关注点放在了小树杈的形态各异的变化上,自然地采用短线相接的方法,很有耐心且饶有兴趣地画了一上午,画到兴奋处完全是凭着感觉走了,最后呈现的树的形态与自然的树差别很大,但基本的特征抓住了,不失为一幅精彩的作品,这样的写生完全是意象写生了,不是描摹自然..这不是老师的经验教的,是他自己感觉自然呈现的形态。

这个孩子完全是在玩笔墨游戏,毫无章法的乱线条随处飘舞,性情倒是抒发了,但没有形态,线条全都散出去了,感觉草率浮躁,放得太过收不住笔也不成画。艺术需要精益求精,来不得半点浮夸,拿笔乱玩一气,只是一时过了一把瘾.戍不了艺术。孩子玩耍出的偶然性的一笔即使很精彩,可以肯定.但不是我们教学的目标,他的下一笔还能继续保持精彩吗?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升华,而不能满足于偶尔的一笔墨色。

品画: 这幅作品画得很认真,孩子很有耐性,但缺少感觉,用笔死板,没有灵性,密集的树叶只是平均地重复排列,他是在机械地画图纸般表现树的形状,自然形态的律动变化没有让他感动,即使最终画面画得很漂亮,也毫无意趣而言,这也是不提倡的。
上一篇:水墨创造--猴
下一篇:水墨山水--寻找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