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美育资源 > 美术教案 > 湘教版 > 四年级美术教案(上册) >
四年级美术教案(上册)
01第9课 打扮 文章
来源:未知作者:admin发布时间: 2011-07-04 11:11【字号:大 中 小】点击:
第9课 “打扮”文章
[分析]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对文章进行“打扮”,是近些年来常见于荧屏、杂志、报刊、平面广告等的一个新鲜事物,具有版面极富情趣性,生活气息非常浓厚的特点。它的流行源于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态度更轻松,以及生活中注重创新、追求个性等原因。
“打扮”文章的表现要点:
1.表示事物的名称可用直接画出事物的形象特征的方法进行表现,如太阳、鱼等,学生较为容易掌握。
2.有些名词可用具有典型特征、约定俗成的事物形象进行替代,如用生日蛋糕的形象替代“生日”这个名词,用某个国家的国旗替代这个国家的名字等等。
3.动词、形容词也可用具有典型特征、约定俗成的事物形象进行替代,如用眼睛的形象替代“看”这个动作,用心的形象表示“喜欢、爱”的意思,用火焰图形代表“热”的感觉等等。
4.用适合于文章内容的小插图或背景色块在版面中进行合理安插点缀,如“森林音乐会”的文章使用了小鸟、星星等贴近文章内容的形象进行装饰。
5.在形象、贴切和运用联想的基础上,教师可鼓励、引导学生探索更多的表现方法。
在教材中围绕小插画的表现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小训练和提示。第一个小活动是尝试“打扮”一句话,在一句话中选择某个字、词转换成图画,由此使学生注意到不是所有文字都适合转换成图画,并对适合转换成图画的文字类型有所了解。第二个小活动是从图画的角度考虑,用不同的图画表现同一个字或词。并启发学生尽量和别人画得不同,展示出个性特色。第三个小活动以“书”为例,启发学生小插画的表现要突出事物的形象特征,一目了然。
活动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一段文字进行“打扮”,首先要确定这段文字的呈现方式。从教材中呈现的作业类型来看,有贺卡、日记、书信、作文、留言条等形式。其次要选择适合的材料,进行大致的版面设计,这其中包括底纸的颜色、质地,文字的大小、字距、行距,插画的位置、大小等因素相互之间的协调,使得版面容量适中,不至于太拥挤或空洞。
二、教学目标
◆情意目标:加深对生活情趣的体验和感受。
◆认知目标:学习“打扮”文章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对生活情感的表达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重在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强调自主的学习行为,让学生自由、大胆地进行创作表现。
本课教学过程可考虑如此安排:欣赏感受——尝试游戏——创造表现——评析交流。
可运用对比教学的方式,师生共同欣赏感受一段文字“打扮”前后的不同视觉效果,在了解“打扮”文章的基本方法的同时叉充分体验到“打扮”文章的情趣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根据教材中安排的小训练和提示,组织一系列的尝试练习,由浅入深,采取多种游戏方式如小组竞赛、分组讨论、相互出题等方法掌握“打扮”文章的基本方法。在这个环节中要合理运用评价的功能,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自觉表达对自我和他人作品的感受。
创作表现时主要由学生个体自主创作表现,教师应加强个别辅导和经验提示。
在试评的基础上开展评析交流活动。可从作品的整体感和生动性等方面进行评析。四、教学选择
本课学习内容要准备的学具比较简单,基本不受地域限制,适合在各种条件下的城乡学生学习。
在学生兴趣非常浓厚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扩充至多课时教学。以学习内容的不同呈现方式来安排,如节日卡片、一封信等。还可以和其他学科教师联合举办作文展、科普知识展等学科综合活动。五、教学建议
夹杂在文章中的小插画不需要太多,有时只要两三个就可以达到很好的视觉效果。并不是每一个适合转换成图画的字、词都必须用图画代替,要从整体效果出发进行安排。
在运用对比教学方式赏析感受文章在“打扮”前后的视觉效果时,最好能运用多媒体的优势直观展现。
教学情景的创设可采用故事导入的方法营造一份浓浓的人情味氛围,如接到了远方朋友的来信或妈妈上班后留给家人的留言条等,自然转入到赏析感受作品的环节。
在具有商业功能的平面广告、书籍等载体中,夹杂在文字中的小插画一般不替代文字,仅起装饰和调节版面效果的作用。在非商品的载体如日记、便条中小插画的使用就自由得多。
在一些婴幼儿画报中这种“打扮”文章的方式比较多见。
参考资料: 《心情卡片DIY》——卡片风情系列4,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中有较多的参考资料,但是书中的文字都是繁体字。如需直接呈现给学生,教师要附加说明,正确引导。
上一篇:01第10课 拼泥板01
下一篇:01第8课 剪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