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儿童美术教育目的在育人
改革开放以来,美术教育愈来愈受到重视,就其本身而言,美术...
来源:未知作者:sems发布时间: 2011-11-21 11:47【字号:大 中 小】点击:
日前,王小妮在深圳市一所学校给学生们讲解诗歌。 刘力勤 龚名扬 摄
广东2011小学生诗歌节上,小朋友们非常开心。 王亮 摄
南方日报采访了诗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2011广东小学生诗歌节评委王小妮,著名语言表演艺术家姚锡娟,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柠,探讨美育在广东“落地”之法。他们是美育的实践者,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传播文字、语言之美;他们又是思考者,警惕地避免美育成为一场运动式的狂欢。
王小妮,诗人。2003年获得由中国诗歌界最具有影响力的三家核心期刊《星星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联合颁发的“中国2002年度诗歌奖”,现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定居深圳。诗人王小妮认为,艺术和文学不能强塞给孩子,艺术的浸润不会立竿见影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文化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省委要求进一步推进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建设是“慢功夫”,不能急功近利,需要谋定而后动。今天起,南方日报推出“建言文化强省”系列报道,通过走到广东文化建设第一线采访学者、诗人、企业家、乡村文化建设者和官员,围绕当前广东建设文化强省需要突破的几个重点领域,请他们发表真知灼见,敬请读者垂注。
百年前,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提出以纯粹的美育教育使国人受艺术熏陶而纯正,而另一位来自广东的美学家张竞生也提出“美的人生观”,强调用美来对抗俗世生活的丑陋不公。如今,两位先贤的理想在《广东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中的表述是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然而,如何让脆弱的美在世俗的土壤中扎根并获得力量?如何开展美育让人心变得柔软、愿意为他人着想?如何让艺术被更多的人真心喜欢……
南方日报:汪洋书记指出,广东建设文化强省最难的是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作为一个作家和诗人,您这几年花了很多时间在文学教育上。怎样让文学和文艺对孩子产生吸引力?
王小妮:当了七年老师,个别诗歌可以对人在课堂上的几十分钟有触动,但是铃响后持续不了十几分钟,一般敌不过一碗多味精多辣子的面条的吸引力。我希望他们以后会有回味,他们在经历过更多艰辛磨难以后,也许能体悟到这不是一厢情愿。我仅仅敢确定的是他们的未来很难一帆风顺,生命本身的力量会驱使他们到空灵的地方寻找安慰,而在这安慰获得后发现这种“一无所用”的“用途”。
南方日报:南方日报举办小学生诗歌节,尝试让艺术能更多走进孩子的生活。我们发现一个现象,有些被我们评为“诗歌之星”的孩子不愿让同学知道,怕被嘲笑,会写诗不像参加数学竞赛,拿奖并不是件荣耀的事,对此您怎么看?
王小妮:说明人们普遍认为写几句诗歌不是真功夫。人们急切的趋利性,使他们需要看到迎刃而解的东西,诗恰恰不是这个东西。我在孩子的诗歌后面见到功利的附言,想得奖,而写诗和得奖是完全无关的事情,为了争得名次荣誉去写诗本身就是荒诞和悖离诗本身的。
南方日报: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像文学、音乐、美术等对人文素养有无声影响的学科在中小学一直被边缘化,在国家如此重视文化建设的今天,从孩子抓起提升人文素养,政府、学校、社会和家长分别能做些什么?
王小妮:文化是个“慢事”,任何的急切都是对文化本身的摧残,而且文化不一定就是个好词,它只是个中性词,比如暴力文化也是文化,我们并没清干净暴力文化的根系。艺术和文学不能强塞给孩子,必须是他们喜欢的、润物无声的、是吸引他的、是非功利的、不能一下子见效的。总看见家长、老师强迫孩子表演什么,不管孩子的意愿,这本身就是一种暴力。暴力介入了,艺术的浸润自然消散得一干二净。
南方日报:在国外,美育许多是通过博物馆、美术馆完成的,在中国,美术馆、博物馆现在开始免费开放,但也面临一个增强吸引力的问题,美术馆、博物馆能做些什么吸引更多的孩子,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王小妮:我们博物馆、美术馆中能给孩子看的,能被他们喜欢上的东西很少,连真正好看的儿童书都也很少,而说谎在儿童时期就开始了。从孩子的角度说,我们该做的太多了,这跟每天三餐的食物安全同等重要,这两样其实我们做得都不够。
南方日报:社会文化氛围的养成,文学艺术工作者或者是普通公民又能自觉地做些什么?
王小妮:艺术没有工作者,只有爱好者,每个人按照自己的爱好做自己想做的事最重要。美术馆要彰显公共性,回归公众,就一定要注意到今天社会审美的丰富性,不能把美术馆只作为美术家的美术馆。
目前,中国美术馆每年有将近10万左右的观众获得美术馆提供的儿童美术教育、大学生美术教育、学术讲座等方面的直接交流。这不仅是一种展览的欣赏,而且获得了由展览为中心展开的外延的教育,就使得观众不仅是看到几件作品,而且是获得更多的知识,他也就更愿意参加到这种交流和对话中来。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美术馆要回归公众
■延伸、争鸣
姚锡娟:经典艺术作品的浸润作用发挥得不够。我记得老一辈的人说他们那时候上学必读的一本书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爱的教育》,这个传统现在已经断了。审美教育应当从公民教育做起,教导他们对国家、家庭、社会的认知和责任。
美育不是一场运动,不能像暴风雨来一阵就没有了,它是润物细无声的,特别是对于孩子,口号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空洞的符号,如果少些急功近利的东西,通过一些经典戏剧的演绎慢慢熏陶,让他们觉得这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我认为,经典文化应当纳入公共文化的体系中去支持。现在高雅文化、经典艺术作品的浸润作用发挥得还很不够。我是安徽人,在上海读书,年轻时候就幸运地接受经典艺术作品的教育,到广东几十年,孜孜追求、受益匪浅。我退休很多年了,有时候去演出,我演屠格涅夫、契诃夫、莎士比亚,还有中国古代和现当代作家的经典作品。经典就是经典,永远不会过时。国外的经典剧目到广州、香港演出,我都自己花钱买票去看,像《温莎的风流娘儿们》、《驯悍记》、《麦克白》,每一次接触,都会感受到它们丰富的内涵和强大的震撼力。
张柠:美育不是信仰,只是改变生活的方式
美育不是信仰,只是改变生活的方式。美育和我们生活的目的论、本质论是不一样的。美育可以让人心变得柔软和多样一些,以一个宽容和慈悲的态度去对待这个世界。
美育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要告诉中小学生什么是美,美的东西肯定是和千年不变的、中西方传统的东西结合的。但除此之外,也要告诉他们什么是不美的,为什么不美。如果只有什么是美的,这是残缺不全的美育。现在很多人怀念民国时期的小学教材,就是因为它遵循了审美的逻辑,告诉孩子什么是美的人生。那时候的编者,如叶圣陶都是顶级专家。现在的教材很少有一流的专家在编。孩子对美的感知能力是最纯净和最敏感的,是美育最关键的阶段,然而在这个阶段,应试教育强加给他们的却是无止境的试题,可以说中小学的语文教育根本就不是文学教育。至于所谓的博物馆教育和美术馆教育,中小学生们哪里有那么多时间去博物馆和美术馆呢?
我经常对学生们说,你们要回到儿童时代去,恢复对美的感知能力,但是往往他们刚有感觉,已经毕业了。
改革开放以来,美术教育愈来愈受到重视,就其本身而言,美术...